- 国内的“平台帝国”强大,把持住了各种营销论坛的话语权,但是其实讲的内容都是“为什么品牌应该买自己平台的广告资源”;
- 品牌主们发现营销的挑战越来越大、如坐针毡,一部分有钱的品牌,走上了自建内部营销团队的路线,似乎有一种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安全感,但迟早会发现这违反社会分工且性价比不断下滑;
- 另一类彻底放弃思考的品牌,把预算都投入到各种销售渠道和电商促销之中,短期内看ROI更加明确,但是失去的,却是品牌力不断下滑的、更大的战略成本。
- 从2018年“国潮”、“国风”的兴起,可以看出来,今天中国的消费者的价值观,紧密的和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高度相关,要赢得中国消费者,讲好一个“中国故事”,至关重要。
- 如果说商业价值的DNA是“效率”和“创造力”组成的双螺旋,你会发现,中国今天的商业,“效率”这条链特别的强壮,而“创造力”这条链,特别的孱弱。
- 近年来快消品里经典案例,充分的说明了这个趋势。超大型的品牌都敢于公开拥抱一个相对锐利的价值观——要知道,越是鲜明的价值观故事,越是一定会有争议的故事;但是,在今天媒体环境,一个有争议的品牌的价值,远远大于一个没有争议的、四平八稳到没人讨论的品牌。
- 包含时代感的、有中国元素的、价值观鲜明甚至有一定价值观争议的故事,在今天的中国,可能才是一个真正的好故事。
- 一个好故事,在今天的媒体和技术环境下,“怎么说”变成了一个和“说什么”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 除了在危机出现的24小时内,品牌需要不断建设危机应对的能力,更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品牌的社交媒体危机波纹,成为了一个品牌必须长期面对,并且纳入品牌策略思考和品牌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新的战略内容。
- 危机波纹本身也恰恰是一个衡量品牌资产和品牌护城河的测试器。品牌资产积累扎实、消费者关系健康甚至是牢固、消费者有信任和偏好的品牌,在面对危机波纹的时候会,品牌的护城河效应会表现的非常显著,危机波纹中会出现大量自发的为品牌辩护的消费者,波纹本身的传播和扩散势能会被大大减弱,最终对实际销售的影响并不显著。
- “国潮”、“国风”的强势崛起。李宁、飞跃、老干妈、海底捞、云南白药等等品牌,坚持对中国元素的应用与创新,在2018年都赢得了社交媒体上消费者更多的肯定和支持。《中国有XX》等一系列近似概念的文娱综艺节目,也反映了中国年轻人更加具有创造性表达自身审美观点的能力和需求。中国在市场经济第一阶段,关于产品审美、品牌价值观这些方面的话语权是稀缺的,而现在,慢慢这个话语权会开始回到尊重和再创造中国审美的基础之上。有一句老话叫做“中国的,才是世界的”,看起来这个时代已经来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