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早上9点,942万名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语文考试刚结束,全国及一些省份高考试卷的16套作文题立刻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
在多媒体和自媒体盛行的今天,图片、表格、数据也是阅读的重要内容,所以,图表阅读题、图文转换题成了高考考查阅读和表达能力的一条新路径。
比如,在全国二卷的“语用题”中展示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鸽子由多国旗帜巧妙构成。命题专家指出,考生要能根据图形内容要素简明流畅地表述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的寓意。此外,还能在作答的过程中,感受到该图暗合今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背景。再比如,重庆卷给出不同性别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的时间分配图,让学生通过读统计数据图,最终总结出不同性别儿童的运动特点。
另外,“以往高考中,‘小阅读’的阅读量大约是1300字,但是今年北京卷做了一个尝试,给出了3篇文章,总篇幅近3000字,考查的是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一位语文命题组的专家说。
专家们指出,以“大数据”“云计算”“自媒体”为特点的信息时代,对学生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卷给出的3篇文章,既彼此关联又相对独立,要求考生在快速浏览中筛选每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并通过文本间的参照来解答问题。这样的试题不仅要求考生能迅速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同时也要很好地规划答题的时间,如果把整个试卷作为一份信息的话,合理规划各部分所用时间也是一种能力。
自“钱学森之问”起,整个社会就不断反思:孩子的创新精神跑哪去了?很多人认为“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既然考试能影响教学,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考试的引导作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介绍,今年的全国二卷中有一道小说阅读的试题,给出的材料是《塾师老汪》,要求考生将老汪与孔乙己进行比较,同为社会底层的读书人,二者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考生在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时必然要探究人物灵魂深处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进行发散思维,得出有创造性的结论。
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拘泥于框架,跳出“标准答案”。一位命题专家说,“今年高考全国卷与地方卷,都设置了多道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试题,鼓励考生勇敢探究。”安徽卷给出了名为《蓑衣》的文章,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谈文章特点,他们可以从思想、情感、艺术不同方面入手,“答案不求全面,只要能自圆其说,论证合理就可以了”。
试题的主观性、开放性的增强更利于考生灵活、创造性地发挥,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例如在全国二卷的“读书的分类”一题中,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和限定,推导出空缺句子的含意,并用适当的语句表达。考生必须在厘清“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逻辑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准确判断并合理表达。再比如,上海卷文言文阅读一题中,给出的材料是《静者居记》,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连贯而下、层层推进的说理特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是否对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有清晰把握。
社会上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声一直没有间断过,其中一种就是学生不会表达真情实感,考试作答时经常使用套话。
在这个时代,谁都不喜欢听套话,没有干货的网站,用户会用鼠标投票。
今年的高考命题组特别在激发考生自我表达愿望上下了功夫。
从全国到各地的语文试卷可以看到,今年在命题时,特别弱化了对字词的机械考查,关注考生的考场体验,或者独具匠心,增加答题的趣味性,让考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寻觅答案,阐明观点;或者抛出有争议的话题,使考生愿意加入到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见解。
比如,今年湖北卷的语言知识运用题中,使用了“天鹅戏水”的图画,要求考生看过图画之后写出一段优美的文字或者小诗。图画扑入眼帘后,能马上形成生动漂亮、富有诗意的感觉,在这种意境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抒发的愿望。“透着春意的垂柳、姿态各异的天鹅、轻漾的水纹都有助于考生感受画面意象并进行动感的表达。”命题专家说。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这要求考题一定要与社会热点或学生身边的事相结合才能真正打动学生。
网站经营者同样需要对社会热点有敏感度、有见解。
今年也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为了避免僵化刻板的说教,命题组抓住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全国一卷的作文题,作文材料取自2015年5月发生的一个热点事件,女儿举报父亲高速路开车打电话,当时各大媒体纷纷发文讨论。“在热闹的背后,其实有深层的价值冲突:中国古代伦理观念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传统与依法治国所要求的遵法守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矛盾。”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说。试题要求考生给小陈(材料中的女儿)、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阐述看法。“如何评价小陈的行为?又如何在实践中解决法与情的矛盾?如果考生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并联系到自身的经验和立场,会对依法治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命题专家说。
高考,是一场筛选,选出的人才也是为日后步入社会从事不同工作的预备军。看今年各省的试题,可以发优秀的高考生是具备成为自媒体人的软实力的。